《宣統帝退位詔書》,又稱《清室退位詔書》,是中國清朝隆裕太后於1912年2月12日(宣統三年十二月廿五)頒布的詔書,宣布宣統帝溥仪將政權公諸全民,施行共和國體。該詔書宣告大清帝國統治中國之终结、以及辛亥革命建立的中華民國正式繼承中國的統治權,同时亦标志着在中国实行了2,132年的帝制就此结束。計自努尔哈赤建後金國至溥儀退位,大清國祚長達296年;若自清太宗登基稱帝起算,則為276年;若自順治帝清兵入關起算,則為268年。
簡介[编辑]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之後,汉地十八省大部相繼響應起義,宣布独立,是為辛亥革命。滿族大臣蔭昌鎮壓革命,但由於北洋軍皆袁世凱舊部,不易指揮,所以戰鬥失效。隆裕太后命蔭昌署理陸軍大臣,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剿滅革命軍,袁世凱率北洋第一軍總統官馮國璋、北洋第二軍總統官段祺瑞奉命出征,但袁世凱權衡利弊後採取麵與鞭的策略,一面出兵,一面與革命黨談判,经过南北议和,袁世凱獲得黃興保證,將由自己擔任大總統,《清室优待条件》基本达成,但清朝核心內部依然糾葛,北洋军將領段祺瑞在袁世凱授意之下,發了《段祺瑞等要求共和電》,又接連通電脅迫。當時溥儀年僅6歲,無行為能力,由隆裕皇太后垂簾聽政。另外,隆裕皇太后又頒布兩個相關詔書。
此诏书後由原内阁中书张朝墉收藏,与同时发布的两个相关诏书及2月3日的授权谈判诏书合称《逊清四诏》,裱为一卷。张殒後,由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购得,1975年起由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1]。
有说退位詔書起草人為張謇;但究竟何人执笔起草,一直未有定论。[2]
1912年2月22日,《申报》标题为《清后颁诏逊位时之伤心语》的报道:“此次宣布共和,清谕係由前清学部次官张元奇拟稿,由徐世昌删订润色,于廿五日早九鐘前清后升养心殿後,由袁世凯君进呈。清后阅未终篇已泪如雨下,随交世续、徐世昌盖用御宝。”[3][4]
与其他诏书不同的是,此诏书未鈐蓋具國璽效力的清朝二十五方玉玺,而是盖用隆裕太后的「法天立道」章。[5][6]
诏书原文[编辑]
宣統帝退位诏书
“
奉
旨朕欽奉
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嚮,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
相關二诏原文[编辑]
“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养人者害人。现将新定国体,无非欲先弭大乱,期保乂安。若拂逆多数之民心,重启无穷之战祸,则大局决裂,残杀相寻,必演成种族之惨痛。将至九庙震惊,兆民荼毒,后祸何忍复言。两害相形,取其轻者。此正朝廷审时观变,恫吾民之苦衷。凡尔京、外臣民,务当善体此意,为全局熟权利害,勿得挟虚矫之意气,逞偏激之空言,致国与民两受其害。著民政部、步军统领、姜桂题、冯国璋等严密防范,剀切开导。俾皆晓然于朝廷应天顺人,大公无私之意。至国家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内列阁、府、部、院,外建督、抚、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为一人一家而设。尔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慨念时艰,慎供职守。应即责成各长官敦切诫劝,勿旷厥官,用副予夙昔爱抚庶民之至意。
”
“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饬内阁与民军商酌优待皇室各条件,以期和平解决。兹据覆奏,民军所开优礼条件,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先皇陵制如旧妥修各节,均已一律担承。皇帝但卸政权,不废尊号。并议定优待皇室八条,待遇皇族四条,待遇满、蒙、回、藏七条。览奏尚为周至。特行宣示皇族暨满、蒙、回、藏人等,此后务当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有厚望焉。”
”
相关文献[编辑]
溥仪一生的退位詔書共有3道,兩道是以大清皇帝身份擬出。除了1912年第一道退位詔書外,溥儀於1917年的復辟失敗後,亦曾草擬退位詔書,但與民國政府溝通後決定不頒佈,改以內務府聲明稱「張勛率領軍隊,入宫盤踞,矯發諭旨」。
1945年蘇聯紅軍進入滿洲,擊潰駐守當地的日軍,大滿洲帝國政權倒台。1945年8月17至18日午夜,大满洲帝国皇帝溥仪於大栗子溝退位,並頒布退位詔書。[7]
参见[编辑]
满洲国皇帝退位诏书
参考文献[编辑]
^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 中国国家博物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2) (中文(中国大陆)).
^ 张耀杰. 张耀杰:是谁起草了清帝逊位诏书. 人民网,原载于《文史参考》2012年第4期(2月下). 2012年2月14日 [2012-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9) (中文(简体)).
^ 是谁起草了清帝逊位诏书? 集体协商的结晶-中新网. www.chinanews.com.cn. [2025-01-19].
^ 张耀杰. 隆裕太后 孙中山眼中的“女中尧舜”. paper.people.com.cn. 环球人物. 2012-02-16 [2025-01-19].
^ 左远波. 有关宣统复辟的几个问题 (PDF). 故宫学刊. 2014 [2025-01-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5-01-26).
^ 近代·《清宣统皇帝溥仪逊位诏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flgj.cupl.edu.cn. [2025-01-19].
^ 贾英华. 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69, 247. ISBN 9787020088607.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清室退位詔書
中国主题
历史主题
查论编清朝歷史16世紀
建州女真
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之战
古勒山之战
建造费阿拉
击败叶赫部
17世纪
吞并海西女真
征服野人女真
創設八旗
天命
後金建國
立國戰事
七大恨誓师
抚清之战
薩爾滸之戰
寧遠之戰
计丁授田
天聪
四大贝勒
代善
阿敏
莽古爾泰
皇太極
天聪新政
入侵朝鲜
三王归顺
孔有德
尚可喜
耿仲明
清兵入塞
征服察哈尔
蒙古衙門
编设盟旗
崇德
皇太极称帝
議政王大臣會議
再侵朝鲜
丁丑下城
松錦之戰
顺治
多爾袞攝政
清軍入關
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
江阴八十一日
屠蜀
庚寅之劫
綠營
通海案
清初六大弊政
圈地
剃髮
投充
逃人
禁关
屠城
大清律例
首崇滿洲
滿城
皇商
遷界令
函可案
清荷聯軍
南北黨爭
丁酉科場案
哭庙案
丁未漂人
康熙
康雍乾盛世
四大臣辅政
索尼
遏必隆
鰲拜
蘇克薩哈
江南奏銷案
康熙历狱
雅克萨战役
《尼布楚條約》
俄罗斯馆
文字獄
莊廷鑨明史案
南山案
三藩之乱
南書房
遷界令
施琅攻台
多倫諾爾會盟
烏蘭布通之戰
昭莫多之战
喀尔喀蒙古
康熙帝南巡
18世纪康熙
《康熙字典》
驱准保藏
礼仪之争
《弟子规》
朱一貴之乱
九子夺嫡
雍正
世宗改制
駐藏大臣
羅卜藏丹津之亂
和通泊之战
光显寺之战
藏區分治
改土归流
《恰克圖界約》
火耗歸公
軍機處
攤丁入地
官绅一体当差纳粮
密摺制度
骨宗事件
水沙連之役
大甲西社抗清
古州苗亂
乾隆
八旗生计
汉军出旗
大小金川之役
大金川之戰
第二次金川之戰
珠爾默特那木札勒之亂
乾隆帝南巡
鎖國政策
洪任辉事件
一口通商
準噶爾之役
大小和卓之亂
清缅战争
《四庫全書》
撤驛之變
字貫案
甘肅冒賑案
蘇四十三起義
林爽文起义
天地會
篤嘉莊之戰
清軍入越戰爭
廓爾喀侵藏戰爭
《西藏善後章程》
《欽定藏內善後章程》
十全武功
議罪銀
馬戛爾尼使團
乾嘉苗亂
嘉庆
川楚教乱
白蓮教
19世纪嘉庆
神武门遇刺案
戈洛夫金使团
英国图占澳门
黄亚胜案
癸酉之变
天理教
孜牙墩事件
阿美士德使团
兵部大印丟失案
張格爾之亂
嘉道中衰
道光
律勞卑事件
第一次鸦片战争
林維喜案
穿鼻之战
虎门销烟
《穿鼻草約》
第一次定海之战
第二次定海之战
镇海之战
乍浦之战
吴淞战役
镇江之战
不平等条约
《广州和约》
《南京条约》
《望廈條約》
《黄埔条约》
《五口通商章程》
《虎门条约》
西藏森巴戰爭
七和卓之亂
太平天国
咸丰
天京之變
捻军
广东洪兵起义
小刀会
团练武装
淮軍
湘军
楚军
苗民起义
大成国
大洪国
廓藏戰爭
塔城贸易圈事件
户部宝钞案
戊午科场案
云南回变
《璦琿條約》
第二次鸦片战争
廣西教案
亞羅號事件
廣州城戰役
大沽口战役
火烧圆明园
《天津條約》
《北京條約》
咸丰黄河大改道
辛酉政变
顧命八大臣
兩宮聽政
同治
同光中兴
洋务运动
戴潮春事件
陕甘回变
圣山砍竹事件
秦家滩事件
左宗棠入陕
马家军
新疆回变
海防与塞防之争
樟腦戰爭
天津教案
庚午洪灾
刺馬案
中国留美幼童
《申報》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
光绪
馬嘉理事件
烟台条约
左宗棠收復新疆
伊犁危機
慈禧太后專政
丁戊奇荒
新疆置省
新式海军
北洋水師
中法战争
交趾支那遠征
《中法新約》
臺灣建省
长崎事件
郑州河决
甲午戰爭
《馬關條約》
三國干涉還遼
《中俄密約》
通商银行
乙未割讓台灣
臺灣民主國
兴中会
乙未廣州起義
新軍
定武军
瓜分中國
门户开放
曹州教案
戊戌变法
己亥建储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
東南互保
庚子俄难
20世纪光绪
《辛丑條約》
庚子赔款
清末新政
廢科舉
五大臣出使
北洋新軍
交通銀行
立憲運動
资政院
諮議局
英國侵藏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巴塘事变
中国同盟会
黃花崗起義
日俄战争
安庆起义
丁未政潮
国会请愿运动
宣统
川軍入藏
皇族內閣
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第一次驅漢事件
滦州兵变
外蒙古独立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宗社党
《清室優待條件》
清帝退位
遜清皇室小朝廷
张勋复辟
甲子政变
流亡小朝廷
專門史歷史 · 政治 · 军事 · 外交 · 经济 · 文化 · 科技 · 君主 · 區劃【说明:紫色為與外國人有關衝突事件】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東周(春秋 → 戰國) → 秦朝 → 漢朝 → 三國 → 晉朝/十六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國 → 宋朝/遼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