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面对着一堆做不完的卷子时,你一定期待过,熬过高考、记熟那些标准答案,就能踏入一片全新的自由天地——没有总也起不来的早八,没有被成绩捆绑的焦虑,优绩主义的枷锁仿佛能彻底卸下,只剩光明坦途。
可真正走进大学校园后才发现,现实是一记回旋镖。不知为何总是那么难起的早八课,曾经最擅长的“学习”技能好像被封印了,在图书馆坐一下午却没真正学进什么。“为什么靠学习考上清华,现在却学不动了?”
本期人文清华播客,三代清华人从不同视角聊学习的意义,谈过去与未来、时代与个人。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一定有能戳中你的故事。
我们精选了部分内容,一起寻找破局的方向~
本期嘉宾
文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文学学士、管理学硕士,牛津大学教育学博士,哈佛大学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院校研究、大学生学习和发展、教育国际化。代表作品有《走向终身学习和教育现代化——国家资历框架的理论和实践》、《新时期 新理念:重塑高等教育的新路径——2022年UNESCO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纪要兼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作为国家战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一项多国比较研究》等。目前在清华大学开设本科生课程“教育学原理”,研究生课程“高等教育学”等一系列课程。
从“标准答案”到“我的答案”
很多人都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大二学生王江东一样,高中时习惯了每道题都有得分点、每个知识点都有标准答案的模式。但到了大学之后这套模式不管用了,建筑专业课要靠创意,中文系的课要谈感受,连哲学课都要自己找观点,“没有标准答案的学习,我反而不会了”。
文雯教授当年也经历过类似冲击,刚上大学时老师要求研究苏轼,她像高中一样准备好一套阅读理解式的回答去找老师,结果老师只说:“去读评论家A、B、C的观点,然后告诉我你的想法。”那一刻她才明白,大学知识的核心不是记住,而是探索,老师也不是给答案的人,而是帮你打开思路的人,因为“老师也不知道答案”。
在高中,学习是一项“对象性”的任务,知识是客观的、有对错的,解题也有固定的套路。我们习惯了通过老师的讲解来获取这些“确定性的知识”,但大学不是这样的。文雯教授指出,大学学习的核心在于探索“非对象性的知识”,即那些没有标准答案,需要个人去体验和理解的知识。
如果你现在还在用高中思维学大学知识,不妨试着“脱轨”,去选一门不看分数、只凭兴趣的课,哪怕是写小说、学哲学。遇到不懂的问题,先别急着找标准答案,而是去查资料、和同学辩论。慢慢你会发现,“不确定”的学习,反而更有收获。
考砸一次未必不是好事
王江东至今记得大一微积分考60分的感受:“全班79个人,我排71名。我认识的人,只要他知道我这个事,我就感觉天塌了。好像从高中到现在,我值得提起的就是履历上面写个清华大学,再写一个什么呢?再写一个倒数第六......曾经最拿手的事儿,现在竟然成了短板。”
当王江东向非清华的朋友倾诉苦恼时,对方的第一反应是“怕什么,你是清华的”。“我的各种苦恼已经带上一种光环,即使我倒下了,好像我倒的地方也比他们高一样。因为我是清华的学生,所以连我的失败都是一种香甜的东西,那我可以不优秀吗?”
高中的成功就像一张黄金入场券,为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外部认可,但同时也成为一个巨大的心理枷锁。外界对“清华学生”这一标签的浪漫化,轻描淡写了个人的挣扎,也使得他们无法进行真正的自我评估,也无法摆脱“我必须一直优秀”的沉重包袱。很多人在这种矛盾的张力场里已然分不清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究竟是为了学习本身,还是为了继续成为一个优胜者,目的与手段纠缠不清。
这种受挫感和矛盾感,几乎每个清华学生都经历过。文雯教授却觉得,这是大学给予我们的“礼物”:“这种感觉能很好地让你去认识自我,否则你不知道自己什么行,什么不行。这就是镜中我理论,挫折也是一面镜子,遇到的挫折能帮助你清楚地认识‘我’是谁,这对于你的成长是非常好的。”
如果你也曾因为一次考砸否定自己,不妨试着换个角度。这次考砸,是因为不喜欢这门课,还是没找到学习方法?如果是前者,或许可以调整选课方向,如果是后者,就去请教同学、老师。比起分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更重要。
为什么大二最迷茫?
很多人升入大二后都会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未来应该做什么,但是保研或就业都要开始准备了,越想越“丧”,越想越焦虑。其实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发展规律,教育学里有个理论叫“大二现象”,这是一种全球性现象,指的是在18至22岁的认知和道德发展过程中,许多学生都会经历一个U型曲线的低谷。大一时,他们尚处于与高中的衔接和适应期,而到了大二,学习动机降至最低,各种发展指标都会相对变差。
文雯教授进一步解释了学生认知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二元认知”,即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相信权威和标准答案;第二阶段是“相对主义”,开始接受多元观点,但容易陷入虚无主义的危险;第三阶段是“有承诺的”认知,即在理解多元性的基础上,对自己的选择和价值观负责,并确立真善美的标准。大二的迷茫,正是从二元认知向相对主义过渡的典型表现。
如果你正处于这个过渡期,不用逼自己振作起来,可以去图书馆读一本“没用”的书,可以找一天放任自己无所事事,也可以找不同专业的同学和学长学姐聊天,听听他们的故事和经验。迷茫期的每一次试错,都是在帮你找到未来的方向。
走出独木桥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博士二年级学生张琳将高中经历比作一场逃离,即为了从家乡的小圈层中“逃”出来,争破头卷排名。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即便过了这么久仍未完全褪去,大学毕业七年后,张琳偶尔还会冒出“我要压别人一头,或者我这个做得不够好,我要做得更好”的念头。
但人生不是这样的。就像文雯教授所说,大学的成功和高中的成功其实不一样,“高中的成功很明确,高考得到一定分数就是成功。但是大学的成功我觉得应该加复数,它就应该是可数的,没有一种样子的成功。进入社会后,你会更发现成功没有单一的标准。”
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短跑。真正的学习,本就是让自己慢慢地发生持久的改变,至于“成功”,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不必急着追赶别人的节奏,在漫长又短暂的四年里尝试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意义就好了,毕竟比起“赢过谁”,“成为自己”才是更重要的事。
原标题:《播客丨考上清华,然后呢?》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