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特斯拉汽车要在上海投资500亿元建超级工厂?

为什么特斯拉汽车要在上海投资500亿元建超级工厂?

全球独家!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依然魅力十足。

“上海一直以来具有开放、包容优势,外商投资是拉动上海经济的主要力量。数据说明,由开放带来的拉动经济发展的优势在持续增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汤蕴懿表示。

商务部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我国利用外资一直居全球前三位,连续25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事实上,正有越来越多的重量级跨国企业来中国投资建厂,我国利用外资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除了大部分全球性企业不愿意离开,中国对外合作领域的好消息也接踵而至: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计划在广东建立化学品生产基地,投资总额将达到100亿美元,这是巴斯夫迄今为止最大的境外投资项目;美国石油巨擘埃克森美孚公司宣布将出资100亿美元在广东建设大型独资石化项目。

此外,通用电气、霍尼韦尔等一大批外资企业不断在华开设先进工厂,深化在华供应链……这些都不是个例,外商正把创新、技术带到中国,外商投资方式也有了新变化。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 朱全春摄

“金牌店小二”让马斯克们吃下“定心丸”

马斯克们究竟被上海、被中国哪些优势所吸引?毕竟,从现实来看,如北上广深等中国一线城市,劳动力成本高,土地资源约束也非常明显。

“特斯拉在上海的布局,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项目布局,但是汽车产业背后涉及到大量的创新功能、金融功能、贸易功能的支撑,需要更高质量、国际开放性的平台枢纽城市把这些功能连接起来。因此在上海布局这一步,是它在全球产业链整体布局中考量的重要步骤。”李显波表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上海,正全方位打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五个中心”,这样的城市定位就决定了项目在上海可以和国际市场、国际产业链最大限度吻合,而这些优势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并不具备。

事实上,让马斯克们啧啧称赞的“上海速度”,也是上海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又一例证。

“在营商环境上,上海给予了包括临港‘双特’政策在内的更多自主权,在整个项目审批、土地规划、项目开办运营过程中,制订了专门的服务清单,定制化推进服务,加快了特斯拉项目落地进程,同时反过来也对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海蓉表示。

上海政府为项目落地开“绿灯”,是只有特斯拉才能享受这种“速度”吗?其实,“上海速度”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

一家新能源企业从8月29日下午竞得临港新片区首块出让的工业用地,到9月4日上午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批准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四证到手,过去要花几个月才能办妥的手续在新片区仅仅用了5个工作日。

在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上,全国也早已遍地开花:上海推出的是“一网通办”,浙江的是“最多跑一次”,江苏的是“不见面审批”……这些改革均在与国际化进行进一步接轨。

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刘学华博士认为:“马斯克来到中国建厂,利润空间与当时改革开放之初德国大众在中国的市场空间相比是明显弱化的。我们如果通过营商环境改革跟国际上的规则接轨或者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话,可以帮企业在受到压缩的利润空间里面,节省成本,更好地利用我们国家庞大的市场,给企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通过刀刃内向的改革,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空间,这对渴望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成本的特斯拉、迪士尼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刘学华表示,过去的改革是打开国门,承接外企产业的转移;营商环境改革,作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举措,通过改革与国际体制机制接轨,成为未来中国迈向国际化和引领国际化的先手棋。

记者从在沪开业5小时便被挤爆的Costco了解到,目前已有13万人登记为会员,打破了该企业全球单体店会员新纪录。正是看重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今年以来,众多外商零售企业在上海增资扩资,“加码中国”成为他们表达信心的选择。

“软”环境好了,“硬”投资自然纷至沓来。正如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所言:“政府公务员要强化服务意识,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特斯拉,显然只是开始;“上海速度”,终将被突破。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外景。 特斯拉官方微博截图

“踩点”进场 “鲶鱼效应”激发市场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主要突破的就是制约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障碍。”刘学华认为,这次特斯拉来到上海,正如当年改革开放之初德国大众来到上海一样,具有标志性意义。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后,为了保护本土汽车制造企业,国家对于外资车企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条件是相当苛刻的,有两条准入“红线”:一是中外合资企业中,中方持股比例不得低于50%,该政策延续至今已有24年之久;二是国外品牌在华的合资品牌不能超过两家,该政策早已被打破。

周海蓉表示,采取50%的股比,是希望外企进入后带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以市场换技术”,不过,实际情况是技术没有换来,市场也被瓜分。

制造业是我国开放最早的领域,也是市场竞争最充分的领域。40年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在一定的发展基础上,只有开放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只有开放才能倒逼企业创新,只有开放才能集聚国内外资源。

“在外商投资法颁布后,中国的制造业包括飞机、造船等顶尖精密制造领域在慢慢放开。”周海蓉认为,更多的外资独资企业进入中国,预示着改革开放后,中国更高水平利用外资,实现了开放环境的优化和体制的突破。

此外,从产业发展来看,通过打造开放充分的竞争环境,有利于外资进入中国后获得期望的市场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对中国企业而言,倒逼创新的动力也会更强,与外资同台竞技更会带来溢出效应,实现优胜劣汰,中国制造业生态将更加丰富多元。

李显波认为,将特斯拉引进上海,传递出上海这座城市未来发展思路的清晰信号:特斯拉代表着新经济形态的典范。积极拥抱新的产业形态、新经济形态,能够推动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如同鲶鱼效应,拥抱新经济,通过先进案例、先进项目的引进,带动整个城市、国家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此次,马斯克进入中国市场,正好踩上时间线。李显波坚信:“正是因为具备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无论是吸引外资投资,还是国内发展,都一定会在全球产业链中保持重要地位。”

“买买买” 中国消费升级让世界瞩目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中,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消费领域的表现十分抢眼: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210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

2分5秒,成交额突破100亿元!2018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的成交额定格在2135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从2009年的一次促销活动,逐步演变为今天的购物狂欢。“双11”已然成为观察中国消费变迁的一个典型样本,中国市场释放出的“消费热力”让世界瞩目。

如今,我国消费领域发生巨大变化,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热点由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的实物消费向体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服务消费转变,消费结构优化调整,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供给市场逐步完善,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与此同时,消费升级也正在不断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新的机遇。中国巨大的市场不仅体量在扩张,结构也在快速升级,消费者需要更多优质的信息、医疗、健康、金融、文化等服务产品,跨国公司在这些领域优势明显,大有可为。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消费产品的构成也逐渐向发达国家趋同。同时,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削减行政审批和许可事项;颁布《外商投资法》,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让企业轻装上阵。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是全球瞩目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报告,如今,中国在报告中的排名,从2017年的78位提高到了2018年的46位,提升了32位,第一次进入了世界前50名。如果中国能弥补与国际营商环境对接的话语体系短板,那么2019年的排名将会有更大的跃升。

“通俗来说,进入庞大的中国消费市场,将达到合作共赢的更高水平,在中国,你们可以赚得更加盆满钵满。”李显波坦言。

如今,越来越多在华吃下“定心丸”的全球性企业,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全世界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中国的开放水平、开放力度达到了新的阶段。

“用开放倒逼改革,用改革推进开放,始终是我们发展的两个路径。中国越来越融入到全球化的大的体系中去,无论是从自身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还是从世界发展对中国的需求来看,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肯定不会停止,而且开放的脚步会越迈越大。”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汤蕴懿如是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