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家庄,原称龙泉院,因村庄东北面的山沟里常年有多眼泉水流出,而得名。关于段家庄村名的由来有两个版本,一是说段家庄北约5里地是北庄堡,该村有一处武家坟,风水硬,段家庄人就在村东地势较高处,建了一处寨子,以镇住武家坟的风水。段家庄村东有一条从东北进村的一条路被挖断,挖出的麻黄根部还流出了血,北庄堡人认为挖断了龙脉,就称该村为“断”家窑。到清朝末年,又称段家庄,沿用至今。另一说是据朱家庄村民李贺支(男,74岁,曾就读于张家口艺校,教书30余年,曾在段家庄居住了19年)介绍,段家庄,原称龙泉院。村里的龙王庙有一大钟,钟的上面铸有文字,记载着村庄的历史。据文字记载,段家庄最早的村址在现村东的寨子处,现仍有寨子的遗存,寨子周边还有人们曾经住过的废弃窑洞。当时,建寨子的是一位生意人,名叫段奇龙。因段奇龙建了村东的寨子,有名气,改称段家庄。后来,段姓人氏迁走,寨子废弃,人们迁现村址处居住,仍沿用段家庄村名。
现如今,段家庄共有285户,785人。全村有碹窑200多处,除了已经坍塌的外,至今仍有120多户居民住碹窑,用“土门土炕土坯房,土路土堡土院墙”来形容该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再恰当不过了。据《怀安县志》记载,段家庄建于1573年。也就是说,这些窑洞式的房子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古语曰:“南方垒木为巢,北方抟土而居。”段家庄的“碹窑”就是我国北方人们“抟土而居”的活化石。其主要建筑工艺价值和智慧就体现在“碹”字上。怀安县境为浅山丘陵区,境内山峰、河谷、丘陵、盆地相互交错,沟壑纵横,又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大部分地方的土质具有一定的胶结力,粘度高,立土条件好,便于挖洞或制作土坯。从气候条件看,由于受西北气流控制,该县冬天冷,夏天热,干旱少雨,降雨量年均400毫米左右,空气干燥。山谷相间处,有较开阔平坦的地域。这些都为当地人们建造、居住碹窑(窑洞)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据当地年长者介绍,由于当地草木稀缺,雨水较少,用来盖房子的木料不多,加之当时人们生活贫困,怀安人早期只能挖洞而居。穷则思变,为了生存,一些成年人从孩子们“过家家”游戏、抟土盖房子受到启发,就地取材,择地而建,尝试抟土碹窑,这种独特的平地土窑一一拱型碹窑就诞生了。碹窑全部是生土建筑,其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接地气、又环保,是几千年来延续生命、发展生产力的一种独特的居住方式,且成为人们的理想居所。
段家庄村碹窑不同于陕北的靠崖式的窑洞,也不同于山西的石碹窑洞。这类窑洞是先挖深0.5米左右的地沟,用夯夯实地基,再用黄土夯成1米多高的墙基,用黄土与植物秸秆(需碾子碾压)或柴草和成泥,做成拱形泥土坯(亦称棢子)晒干;再用拱形泥土坯一层层碹出拱顶,在拱顶上一层层抹泥,最后覆土夯成平顶,即为碹窑。由于当地冬季寒冷,多刮西北风,碹窑一般坐北向南,南面开窗户。居民居住的碹窑,一般都是3间或者5间,除了门窗用些木材外,其余全部用黄土夯成,不用一砖一瓦、一块石头,既经济,又实用。现在保留下来的怀安碹窑大多是3间,中间为正窑,称堂屋;两侧为配窑,作起居室。每间碹窑一般宽3米左右,深6米左右,高4米多。由于碹窑以土为主,墙体土层厚实,既保暖、又纳凉,窑洞内温度、湿度相对稳定,夏季窑内比窑外低10℃左右,冬季窑内一般比窑外高15℃左右,因冬暖夏凉,故有“神仙洞”的美誉。它陪伴这里的人们生息繁衍了几百年。
“有千年的土窑,没有千年的房”。怀安碹窑运用桐子相互挤压的力学原理,在平地建窑洞,具有独创性、地域性。有关专家认为,碹窑的诞生可以说是人类生存方式和建筑史上的一次历史性革命,其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向阳、采光,随四季调节温度、湿度,都是当地人因生存激发出来的智慧。段家庄这种平地建起的窑洞结实耐用,其独特的建筑工艺和风格,也传递出当地特定历史条件下独有的民生风俗,成为北方民居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怀安人用碹窑作民居,还有碹窑洞庙,体现了朴实善良的人们对窑洞的依赖和崇拜。县境内顾家窑和武家寨两村交界处,就有一座土碹窑洞庙,又称胡神庙。据说该庙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这些碹窑记录着怀安人创新的智慧和生存的艰辛,也留下了深厚的建筑文化痕迹,成为怀安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逐渐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折射出了中华文明的辉煌。
怀安地名文化也记载了碹窑的历史。明朝时,怀安县境内以“窑”字起名的村庄就有47个,现在273个行政村,还有43个村庄保留了这种称谓。这些村名以“窑”作为地名的通名,前面冠以两、三个专用字(一般以人物姓名或姓氏冠之),组成地名,从一个侧面充分体现了窑洞文化。
段家庄碹窑全部是生土建筑,接地气,还有保健的功效,体现了绿色环保的理念,至今该村大多数人还住着碹窑。这些碹窑列入了张家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段家庄也被评选为国家级第三批传统村落。如今,段家庄儿女在新农村建设中,正以饱满的创业激情,奋勇争先,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阔步前进。(完)
(摘选自《张家口传统村落》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